目前长沙共有排水、燃气、供水、电力、照明、热力、通信等7大类15种地下管线总长约3.24万公里,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和开挖问题比较严重。长沙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正在研究编制中,拟选址高铁新城进行“共同沟”试点——
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10月28日讯(记者 唐朝昭)“在座各位,哪位能说自己对城市的地下设施、地下管线是清楚的,了解得准确无误?”10月18日,在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向到会成员发出如此质问,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的问题再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管线的水跑冒滴漏、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井盖丢了找不到“主人”——掀开光鲜靓丽的“皮肤”,城市发展进程中“重地上、轻地下”的弊端逐渐暴露。在长沙,我们对于被称为“生命线”的城市地下管网又究竟了解多少?目前有何新进展?为此,记者连日来进行了走访调查。
多头管理
13个部门管7大类15种3万余公里管线
有些设施标识不明
不久前,长沙南湖路森宇佳园小区门口一主水管被排水管涵施工炮机打破,近20米的高压水柱带起石块,让附近好几辆车的挡风玻璃遭了殃。
“大多数单位进行施工以前都会提前向我们交底,但是这次南湖路施工,前期没有和我们沟通。”长沙供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照正规的程序,市政供水管道附近如果有施工,需要负责单位提前向供水公司了解地下管网走向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小部分单位不太注意。”
据统计,目前长沙共有排水、燃气、供水、电力、照明、热力、通信(包括通讯、有线电视、军缆、电信、天网、交安)等7大类15种管线,各类地下管线总长约3.24万公里,相当于长沙到北京航线距离的22倍多。
除了种类多、线路长的特点外,长沙地下管线工程的计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分属于13个不同管理部门,分布更是错综复杂,其中又以老城区尤甚。记者在芙蓉区晓园路看到,不过300多米的道路两侧,密集分布着63个不同类别的井盖——20个电力电缆井盖、24个路灯井盖、4个通信光缆井盖、2个市政井盖……其中,还有6个井盖没有明显标识。
标识不明,更带来了管理的难度。记者了解到,在今年清明节大雨中,天心区一处井盖丢失,市政巡查人员只能在现场等待所有管线单位的人前来查看,轮番检查后,找到井盖的维护单位已经是好几个小时之后的事了。
“也正因为管线权属主体较多,各权属单位抢占资源,重复建设和开挖问题比较严重。”长沙市住建委管线处处长刘学军告诉记者,各类地下管线多头管理、法规不全、信息缺乏共享是目前长沙地下管线管理的现状。
2005年5月1日,《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这也是全国首部关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但关于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长沙尚未制定出台。
“上位法的缺失,导致缺乏对管线建设责任主体及相关部门建设行为的约束。部分新、改建的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程序不规范,项目立项、设计审批、质安监督、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都是各管线权属单位自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刘学军说。
档案缺失
项目完工后,资料就丢了
少数单位设置信息壁垒
作为城市的“生命线”、“良心工程”,在社会关注的同时,国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今年6月,国务院发文要求,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从国家层面上为完善地下管线信息定下了时间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汪正祥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透露,目前全国还有超过60%的城市未进行地下管线普查。
长沙最近一次进行管线普查,还要追溯到2000年。近些年,通过陆续补充部分管线数据,目前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已基本完成——这套“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电子地形图、地下管线信息和建设工程档案信息实时更新、动态管理,但至今“信息不全,共享程度低”。
以长沙的道路排水管网为例,芙蓉区市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掌握了辖区内排水管网基本资料,包括管径、走向、材质、位置、淤积度等,“大型的主要排水管和泵站总的管网图都有,是从长勘院获取的基础性资料,但有些数据没有实时更新,还有很多小区的管网基本没有,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的小区。”该负责人同时透露,部分单位和个人存在私自改建管道,将污水管道接入城市主排水管网的情况,“这部分违规建设,更是不会向市政部门进行备案。”
依照规定,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归口市城建档案馆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管线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按规定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工程档案资料。“近年来长沙很少作详细的地下管线普查,‘重建设、轻资料’的问题普遍存在,少数项目建设完工后,资料就已经丢失。”市政协特约委员何玄在近期一次市政协与市政府召开的对口协商会上说,“少数管网权属单位将资料产权部门化,通过有意无意设置信息利用壁垒,达到管网资料利益化的目的。”
目前,长沙市住建委正在组织对全市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工作,计划用2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开展全市地下管线补探补测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完善现有的地下管线数据库系统。
市政部门相关专家则表示,排水系统的维护尤其需要一个详细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具备清楚标明井盖材质、管道管径大小、管底标高、流向、坡度、淤积程度等,对排水管道进行实时监控,并且记录维护的时间,分析积水的原因等。
芙蓉区市政管理局曾构思建设一套“大禹”系统,在下水井里安装感应设备,一旦水位迅速上涨,设备就会将信号发送至统一的电子平台,以便市政工人迅速处置。但因为“构思尚不成熟”,该项目已暂停。
管廊试点
长沙拟在高铁新城试点
避免管线施工反复开挖马路
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而在10月18日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次明确试点推进时间为3年左右。长沙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正在研究编制长沙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并将开展相应项目建设,目前项目拟选址高铁新城。
所谓综合管廊,也称作“共同沟”,是位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排水、电力、通信等各类城市公用管线的设施,空间较大,可以容成人直立行走,方便进行检修等工作。此外,由于同时容纳了多家单位的管线,“共同沟”建设可以避免道路反复开挖的情况,被认为是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延长市政管线寿命、节约地下空间资源的一种有效设施。
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有了多条“共同沟”,但目前仍没有完全成熟的管理模式。始建于1994年的上海张杨路“共同沟”是国内第一条综合管廊,然而部分建设单位因为担心将来的费用问题,甚至刻意绕开张杨路敷设自己的管道。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并未对管道进入综合管廊作强制规定。
“综合管廊确实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营统筹难等问题,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推广阶段。”刘学军表示,管线办正在调研了解杭州、上海等一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情况,并委托研究单位通过对其他城市建设、运营情况的论证和分析开展研究。“‘共同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避免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过程中,频繁挖掘道路对居民出行的影响,也能降低路面翻修费用和管线维修费用,是解决目前管线建设问题的方式之一。”
“如果今后长沙在芙蓉区范围内建设‘共同沟’,我们愿意服从统一规划,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芙蓉区市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沙确实有建“共同沟”的必要,“将各类新建管网统一安放在一起,能有效避免管网交错造成的地下空间无序开发。”
尽管从目前来看,长沙高铁新城“共同沟”规划尚未具备雏形,但长沙对于管线施工反复开挖马路的情况已经采取措施。今年8月1日起,《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明确由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组织各管线行业管理部门和权属单位编制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未列入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的地下管线工程,市城乡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规划许可。
这一规定,试图从前期规划上解决让市民诟病的“马路拉链”问题。今年全市城市地下管线建设项目中,225个新建道路项目将同步实施地下管线建设。
【他山之石】
美国
除了设置管道安全办公室、交通安全署、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等政府机构进行管理外,还有“地下公共设施共同利益联盟”之类的非政府组织。此外,洛杉矶等美国许多城市的地下各类管线都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便于铺设、管理和维护。例如,蓝色代表饮用水,绿色代表污水,灰色代表电气管等。
日本
日本的综合管廊建设世界领先。为了进行综合管廊的管理,日本在中央建设省下设16个共同管道科,负责建设方案制定、运营监督等。同时,《关于共同沟建设的特别措施法》对申请、费用分摊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英国
英国的《管道法》将管线管理提高到国家管理的层级。新建管道必须在施工前至少16周提出申请。未按规定申请或施工路线图不符合要求等,都将面临罚款。
(来源:长沙晚报)